学者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文库 > 学者文章

我国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论要

作者:黄祖辉等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发布时间:2017-12-12  浏览次数: 8750

【摘 要】山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要形成基本共识,确立基本理念,确立发展思路和愿景,强化统筹,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绿色,实现经济系统优化,强化生态,实现生态系统优化,建立建全制度保障,完善山区发展考核体系,创新山区资源补偿机制,加大扶持开发力度,加大开放开发力度。

【关键词】山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制度保障;论要;


山区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源、革命之源。我国是个山区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就全国陆域面积而言,山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9%,全国有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均收入处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资源环境供需矛盾日趋凸显、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深化认识山区的地位与价值、挑战与机遇,正确处理好山区生态保护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山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有效促进山区、平原、海洋的协调发展与联动发展,念好新“山海经”,不仅对于山区的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富民强国以及美丽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共识与理念

(一)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基本共识

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相比,尤其是按照传统的区域发展指标衡量,山区在工业化、城市化、经济总量、人均收入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山区还处于相对欠发达的状态。但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山区在资源环境、绿色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山区后发优势正在日益显现。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要推进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形成山区发展新的基本共识。

1.山区是“宝贝”不是“包袱”。一是山区发展条件今非昔比。目前,在温饱已经解决了的不少山区,生态环境与林相景观已经大为改观,而多年来政府对山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山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这都将为山区的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二是山区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资源短缺的加剧、要素价格的上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山区在要素价格、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却日趋凸显。不少山区还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周边,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三是山区后发优势蓄势待发。山区的后发优势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其他地区生态资源普遍短缺、生态环境普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及其价值已愈来愈显示出来;二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的市场需求。尽管不少山区是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但仍有大量的空间,尤其是大量的低丘缓坡地,可供开发利用。此外,山区丰富多样、安全优质的山林产品,景观别致、绿色健康的休闲旅游,环境优美、价格适中的养生房产,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消费者以及国外消费者,其市场需求前景趋好。

简言之,无论从山区的发展环境看,还是从山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看,现在的山区绝不应该是我国发展的“包袱”,而应该是“宝贝”,山区的青山绿水就是山区的金山银山。

2.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可以统一。就山区而言,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无疑应做到山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并且相互促进。在实践中,已有不少把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统一起来,并且实现互促共进的成功案例,这表明,科学的山区发展观和考核体系是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的重要关键,激励约束相容的资源产权制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是两者有机统一的基本保障,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生态保护有偿化、生态需求多元化、生态产品优质化和高值化是山区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3.山区能够实现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食品、健康生态休闲和品质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能够同时满足这两大类需求的资源在其他地区已越来越难找到,只有在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山区才存在这样的资源。山区的森林资源、山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文资源、景观资源、人文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山区生态富民的重要基础。因此,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山区完全可以避免不少平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完全有可能依托山区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科学跨越的发展新路。

(二)确立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

在形成新时期山区发展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确立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就是,民生为本,生态为基,产业为先,文化为魂,统筹为纲的发展理念。

1.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山高人为峰”。检验山区发展与否,关键是看山区百姓是否发展致富。消除山区贫困、造福山区民众、建立和谐山区和幸福山区,是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目标。因此,必须确立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提高山区人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实现从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转变,全面提升山区人民创业创富的能力,实现山区环境美化、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百姓富裕。

2.生态为基的发展理念。“山秀林为基”。高山绿林、绿山清水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确立生态为基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强化、生态政策完善、生态规划引领,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不断优化山区生态环境、提升山区生态价值、实现山区生态循环性发展,形成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

3.产业为先的发展理念。“山富业为先”。立足山区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山区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使高效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加工业和生态型服务业成为山区经济的产业支撑。因此,必须确立产业为先的发展理念,着力建立山区绿色富民的产业体系,形成山区经济生态化、山区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4.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山兴文为魂”。要把弘扬山区淳朴、坚韧、热爱生活、崇敬自然、艰苦奋斗、勤劳致富、邻里相助等传统优秀的山区人文精神和农耕文化打造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使山区优秀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融入到山区发展之中。因此,必须确立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弘扬山区文化、提升民众素养,使山区文化繁荣与山区经济发展实现完美结合,实现山区的特色化、人文化和健康化发展。

5.统筹为纲的发展理念。“山旺联为翼”。山区的兴旺发达不仅要立足山区实际,而且更要跳出山区发展山区,实行山海协作、陆海联动、城乡统筹,以开放与联动促进山区发展。因此,必须确立统筹为纲的发展理念,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山区内生发展与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实现山区经济与海洋经济、山区发展与平原发展、繁华城市与美丽山村之间的联动发展、实现山区新的腾飞。

二、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愿景

(一)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山区生态资源,统筹山区发展要素,发挥山区后发优势。通过创新发展、保护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加快山区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路径优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快适合山区特点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加快山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实现山区的科学跨越。

(二)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愿景

把山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山区。使山区成为山区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大家园和城市居民更向往的大花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大屏障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使山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1.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并进一步优化。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山区生态环境,减轻山区自然灾害危害;促进自然资源合理、科学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山区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山区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完善。科学规划山区城乡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山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全覆盖。

3.山区产业得到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山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协调和优化,山区产业达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精品化提升、绿色工业的生态化提升以及休闲旅游业的产业化提升,使之成为山区绿色富民的大产业。

4.山区文化得到传承并进一步弘扬。建立山区生态文明,构建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山区特色文化。山区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与传承,创立山区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山区文化资源与山区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山区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山区新型农民,

5.生态富民得到实现并进一步提高。通过山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使山区生态资源转化为山区生态经济优势,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实现,广大山区民众创新创业、共创共富,共享山区绿色发展成果,实现生态富民和全面小康。欠发达山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山区低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6000元,基本实现小康。

三、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三大路径

路径一:强化统筹发展,实现山区发展环境优化

1.统筹谋划山区城乡区域规划体系。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走“小县大城”的田园城市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路子。统筹山区城乡规划体系主要涉及山区城市、镇村空间规划体系,山区资源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山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等。针对山区自然、人口与产业特点,建立相关组织,整体统筹与协调上述规划,改变山区城乡规划相对滞后、相互脱节、约束软化的状况,使其成为具有先导性、可行性和约束性的发展行动指南。

坚持山海协作、陆海联动,以开放促开发。通过构建陆海联动的交通大网络和物流大体系,使山区成为海洋经济大腹地,成为对接城市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动山区经济与其他地区的联动发展;把下山脱贫与新型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山区经济的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

2.统筹山区基础设施四大体系。一是实施“交通通信网络工程”,构建舒适通畅的山区道路交通体系。(1)提升山区道路等级。以多级投入、多元投入的方式推动通村公路和资源型机耕路建设,将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外输通道由行政村延伸至自然村。(2)增强通行安全性。加大山区道路,特别是高山地区通村道路的安全设施建设。(3)加强通信网络的建设,努力做到所有山区通信网络全覆盖。

二是实施“水利换代工程”,构建安全稳定的山区水利设施体系。(1)全面开展山区水库安全检查工作。对山区水库进行安检,切实消除安全隐患。(2)推动山区供水体系升级改造,结合村镇集聚特点,制定山区供水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山区供水体系的升级改造,改善山区居民用水环境。(3)深入开展小流域治理,以提高小流域防洪能力为目标,分阶段推进骨干小流域和分支小流域的防洪能力建设。(4)试行水系中下游与水源保护地结对扶助机制,适时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增加水资源补偿力度。

三是实施“电网跨越工程”,构建节能长效的山区电力供应体系。(1)完善电网基础设施。(2)探索使用新型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依托清洁能源推动山区生态保护。

四是实施“生态宜居工程”,构建清洁生态的山区生活环境。(1)改善污水治理条件。(2)规范垃圾处理方式,推广多样化垃圾处理模式。(3)完善生活设施建设。统筹当地居民生活及生态旅游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农房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厕所、公共交通场站、停车场等建设,根据季节特点增开公交客运班线,为改善山区居民居住条件及方便出行、吸引外来游客上山创造便利条件。

3.统筹完善山区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山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山区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以山区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山区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山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建立覆盖山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山区人民基本生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山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实施积极的山区创业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同时,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政策引导,鼓励合作就业和协同创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创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山区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路径二:强化绿色发展,实现山区经济系统优化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山区农业精品化提升。发展山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促进山区农业的精品化提升和产业化发展,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培育山区农林业新型主体。加快耕地、林地和山地的流转,促进山区农业家庭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与完善农户家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抓紧出台优惠政策,在财政、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扶持山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组织发展。二是加强山区农业和林业的园区设施化建设。强化山区农林业的园区与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提高山区农林业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建设和设施化种养、机械化作业的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养殖,保护和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林技术推广应用。重视优质高产良种的引进工作,注重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加强资金扶持,支持良种培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建设区域性农作物和林产品良种示范中心。筛选、研究一批适应山区、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现代农业技术与模式,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五是加大民间资本参与山区农林业发展力度。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投入山区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山区农林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六是加大山区农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对山区农林产品进行推广,更需要充分利用区域农展会、农博会和中国农交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山区农林产品在消费者,尤其是中、高收人群体中的品牌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要在农林产品高端消费市场初具规模的营销区积极开展山区精品农林产品推介活动。此外,还要大力培育山区农林产品营销主体,积极培育网上营销、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七是加大山区涉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农林业招才工作,加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人才智力支撑。依托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充分发挥区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带动山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成长。

2.发展绿色生态工业,促进山区工业生态化提升。在山区发展绿色生态工业,要强调实行块状合理布局,使工业企业向园区内聚集。按照发展绿色生态工业的目标要求,重点发展山区资源深度开发的循环型工业;大力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来料加工业。加快推进山区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一批山区区域特色明显、产品适销对路、科技含量较高的名优特产品。

在发展绿色生态工业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联动和产业联动,大力推动山海协作、山海联动,在“工业飞地”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山区与沿海地区、平原地区的合作新模式;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做好山区对绿色生态工业的承接与拓展文章,大力引进和发展绿色生态工业,提高生态准入门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

3.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促进山区旅游产业化提升。山区要立足好山好水好资源的生态基础,把生态旅游业发展与山区林业发展、农业发展和农家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山区旅游的休闲化、景区化、养生化、集成化和产业化提升。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实现旅游业生态化消费。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并普及生态旅游参与者的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旅游消费理念,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实现旅游业生态化管理。科学编制旅游开发规划,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管理与科学利用,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保障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三是加快生态旅游建设,实现旅游业生态化运营。建设生态化餐饮,使用生态型食品,改变传统饮食中的陋习;建设生态化宾馆饭店和生态化旅游交通,大力引导游客行为生态化和旅游娱乐生态化建设。四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推动山区旅游业生态化发展。山区生态旅游业建设,是旅游业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创建旅游经济强县、强省的重要抓手,要在充分发挥地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标杆垂范的基础上,形成“示范区品牌引领、达标区品牌推进、重点区域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格局。

路径三:强化生态发展,实现山区生态系统优化

1.注重生态建设,优化山区生态系统。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使山区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重点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区有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推动流域、区域、资源开发规划战略环评,促进山区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从生产全过程抓好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抓好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的区域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高度重视生态良好地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一步做好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与保护,强化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禁止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各类开发活动。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质量,强化森林生态功能,积极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大力推进以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的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上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利益机制,协调好上下游地区经济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大力实施山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提升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水平。三是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建立健全山区防灾救灾应急体系、抗灾保障体系和救灾预备金制度,在灾区推行洪涝等灾害保险。进一步做好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体系。完善专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和管理体系,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能力。

2.创新产权制度,活化山区资源利用。山区资源产权交易品种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四荒地”使用权、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农业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九类。山区的各类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山林资源、山地资源、耕地资源、矿藏资源、碳汇资源、宅基地资源等是山区发展最重要、最为核心的资源。因此,应对山区各类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确定资源可利用与开发的用途及其价值,并且确权颁证,明确各类资源的产权归属和权能属性,能明确到微观主体的或区域主体的尽可能明确到位。同时,要建立山区资源产权交易平台,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开发运作,实现山区资源的活化利用、整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以促进山区经济的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成发展。

四、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山区发展考核体系

改变目前针对山区政府和干部的GDP和财政导向的考评体系,探索使用绿色GDP和幸福民生考评体系,建立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民生评价、文化发展等方面考量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山区的生态保护和民生幸福作为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

对于山区发展的主体———企业和农民,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精神奖励等方式,对山区企业和农民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引导。对于通过破坏生态环境牟利的企业和个人实施严格的惩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生态发展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多方面的激励和扶持。

(二)创新山区资源补偿机制

要跳出单纯依靠政府转移支付的资源补偿思路,走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山区资源补偿路子。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一是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欠发达山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将“因素法”作为转移支付分配的重要方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及质量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核;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欠发达山区的倾斜力度;三是重视产业扶持型转移支付、技术支持型转移支付、认证培训型转移支付等“造血型”补偿方式。

2.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一是在现有水权交易模式下,围绕建立流域补偿基金理事会和加强流域补偿基金监督机制两大环节,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二是借鉴中国绿色碳基金运行模式,成立区域碳基金管理委员会,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若某市(县)碳源总量高于碳汇总量,就对其超出部分征收费用,直接缴入地方碳基金;碳源总量低于碳汇总量的地区则可获得相应补偿。建议将“水资源”的使用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作为山区生态补偿公共财政的来源之一。

3.实行生态配额交易。配额交易是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选取自然保护区配额交易模式作为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试点。如按照地方环境保护目标,确定森林覆盖率作为各地市的配额标准。交易方式可以以地区为单位,对于森林覆盖率地域均值的地方,通过对其他富余地方进行购买或直接建设的方式,实施配额交易,签订长期的购买合同;也可以由省级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管理协调委员会,协调各地市政府和林业、国土、税收、环保等部门,在各地区之间进行配额交易和利益互补。

4.建立生态标签制度。生态标签作为生态环境服务的间接支付方式,对于吸引公众参与生态补偿能起重要作用。生态标签制度建设应重点围绕:(1)成立生态标签授予机构(或经由授权的第三方认证),确定生态标签认证的产品目录;(2)制定产品的环保性能标准、认证体系、使用规范和监督机制;(3)实施政府主导型生态标签产品营销推广模式;(4)大力推动绿色政府采购计划;(5)对来自具有生态屏障功能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产品标签使用费给予减免。

5.推行碳汇市场交易。要支持发展碳汇交易的相关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应加大碳汇测量、碳汇交易标准等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成立碳汇交易所。交易所应由CDM信息服务中心、生态补偿促进中心、自愿交易中心等主要业务构成。起步阶段以省内自愿交易市场的区域性试点为突破口。该交易平台建立起来之后,将为不少资源生态丰裕的山区带来可观的交易性收入,并推动碳汇林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世界各地资金来买“碳”,交易碳汇指标。

(三)加大对山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加大对山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使革命老区与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山区可持续必须完成的攻坚任务。要以感恩之情、回报之心,把进一步扶持革命老区发展放到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研究制定“加快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行动计划”,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扶持和“结对帮扶”等政策措施。

(四)加大山区开放与开发力度

(1)选择若干山区市县,建立山区改革发展试验区;(2)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山区低丘缓坡改造与开发力度;(3)深化山海协作,出台山海联动发展新政策;(4)完善规划以及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5)加大山区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山区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6)创新机制,深化山区投融资和保险体制改革。

    Baidu
    map